幻色紫蝶
紫蝶既泛著紫光的斑蝶。斑蝶原獨立為斑蝶科,如今卻和蛇目蝶、蛺蝶合併為蛺蝶科。斑蝶大多前腳退化,因此常常看見只有四隻腳的牠們穿梭在花叢間。斑蝶的幼蟲嗜食蘿藦科、夾竹桃科或桑科植物,而這些植物大都分泌含有CGs(Cardiac glycosides) 的有毒植物鹼乳汁,但牠們在攝食的過程中不僅不會中毒,反而將這些植物鹼濃縮,並儲藏在體內做為禦敵武器。所以斑蝶家族幼蟲身上醒目的白、黑、黃、紅縱紋及翅膀上炫目的色彩和斑紋,其實是用來警告像鳥類等,以視覺辨認獵物的捕食者——牠們身懷劇毒。其他無毒的蝶類如琉球紫蛺蝶、紫蛇目蝶、班鳳蝶及雌紅紫蛺蝶等,常常模仿牠們的斑紋和外型,以免被天敵補食。但是這種貝氏擬態的最重要條件是:被擬態者數量一定要遠比擬態者大,否則這些斑紋反而會成為「可口好吃」的代號。
紫斑蝶幼蟲脫四次皮後成為終齡(五齡)幼蟲,等到完全長成後再經過約兩天不吃不喝的前蛹期,便蛻下舊皮,成為泛著金屬鏡面般光澤的蛹。僅管紫斑蝶一生可產下約百顆的卵,雌蝶對於產卵地點的選擇仍不馬乎,只有在寄主植物的初生嫩芽上產卵,以方便孵化後的幼蟲能吃到剛長出來的嫩葉。但當毛毛蟲咬開卵殼,呼吸到第一口空氣的那一刻起,牠面對的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野蠻世界。雖然幼蟲身上的毒素讓大多數的掠食者敬而遠之,但演化出解毒素的寄生蜂卻成為紫斑蝶類的頭號殺手。紫斑蝶類幼蟲被寄生率約有50%,其中斯氏紫斑蝶的幼蟲更接近百分之百!
楓紅的季節又將到來,上億隻的大樺斑蝶逐漸聚集,長達三千公里的旅途就此展開。這每年在北美洲上演的蝴蝶盛事,在世界另一端的台灣也敲敲地展開。2003年6月大英博物館出版的「蝴蝶」一書,將這堪稱台灣自然演化史上力與美極致表現的「紫蝶幽谷」和帝王斑蝶谷並列。蝴蝶谷有三種:特定山谷內,盛開著大量蝴蝶喜愛的蜜源或生長茂盛的幼蟲食草,而使蝴蝶大量集中或大發生的稱為「生態型蝴蝶谷」;如大部分鳳蝶、粉蝶和小灰蝶的部分種類,常沿溪谷飛行,並常聚集在固定的適當地點吸水,這種蝴蝶谷稱為「蝶道型蝴蝶谷」;而在世界上僅有的,北美的大樺斑蝶谷和台灣的紫蝶幽谷,則是特定的蝴蝶種類,因過冬而大規模聚集山谷的「越冬型蝴蝶谷」。
每年敢在第一次寒流來襲前,紫斑蝶<註1>會停止交尾而大量吸食花蜜,寒流來襲後,便開始集結,飛至南方的過冬谷地。為了躲避東北季風,紫蝶集結的山谷大多開口向南或西南方,並且大多枝葉茂密,一方面提高濕度,一方面更給紫蝶們留下了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當天氣較為溫暖,紫斑蝶便於潮濕地吸食水分,以分解儲存在體內的脂肪,並在高度集結的環境下,進行交尾。當冬季結束,氣溫回暖,紫蝶便北反產卵。盡管如此壯觀的生態現像,但直到今日,相關的研究報告仍屈指可數,有許多的迷團仍待研究,但紫蝶幽谷的數量確因人為破壞一個接一個減少。事實上,有兩種斑蝶(大白斑蝶、帝王斑蝶)在對牠們所知甚少的60年代,就在台灣滅絕了。日本人針對青斑蝶<註2>做了二十年的「標示再補研究」,而北美於1937年開始嘗試用標記方式解開大樺斑蝶(帝王斑蝶)的遷移之迷,於1975年在墨西哥市近郊發現百萬隻的大樺斑蝶越冬地點。然而台灣的這趟蝴蝶研究旅程才正要開始。
註1:在台灣會遷移的紫蝶有小紫斑蝶、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及斯氏紫斑蝶,而青斑蝶類的姬小紋青斑蝶、琉球青斑蝶、小紋青斑蝶、青斑蝶及小青斑蝶,和外觀差距很大的樺斑蝶有時也會混雜其中,在此以紫斑蝶統稱。
註2:青斑蝶會從日本遠度重洋來到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子Someboy Ha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