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大家都很熟悉,有的人叫牠蚱蜢,本省人叫牠「草螟」,其實都是同樣的東西。蝗蟲屬於直翅目的蝗亞目,體型中等到大型,通常為綠色或褐色,頭大,觸角短,通常是頭頂到口器的兩倍。複眼發達,單眼三個;口器為典型的咀嚼式口器,相當發達。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地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翅膀兩對,前翅革質長形,為覆蓋式;後翅膜質為主要飛行器官,平時摺於前翅下。
蝗蟲後腳強而有力且外骨骼堅硬,使牠成為跳躍專家。另外腳上都有刺突,是很好的自衛武器。除了跳躍,蝗蟲也能歌善舞。牠的發音器長在後腳腿節內側,在那有一乳頭狀突起,利用這個來摩擦前翅的翅脈就能發出聲音。有發音器當然就有聽器,蝗蟲的聽器不像蟋蟀長在前腳,而是意外地在腹部的第一節兩側,只要將翅膀拉起來就能看到。
蝗蟲交尾時,雄蟲會抱住雌蟲;因為雄蟲較小,一般人會誤認為是母蝗蟲背著小蝗蟲。雌蟲產卵前會先將腹部插入土中,造成一個產卵室,然後從產卵室的末端開始產卵。一邊產卵,一邊慢慢地抽出腹部。最後使整個卵室充滿蝗卵後,會分泌一種物質將室口封閉,以防風雨的干擾和天敵的侵襲。約一個月後,若蟲孵化出來,長相和生長的環境都和成蟲差不多,我們稱之為不完全變態中的漸進變態。小蝗蟲以草為食或吃樹葉,經數次脫皮長出翅膀就是成蟲了。
蝗蟲跟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密切而悠久。歷史上多少饑荒均由牠而起,緊接著又是瘟疫漫延,盜賊群起,如果處理不當,整個國家都會滅亡。台灣由於地區較小,也可能是種類的關係,似未有大形的蝗災,只有區域性的災害。然而在非洲、南美洲、近東一代,以及中國大陸都曾造成重大災害。黑壓壓烏雲似的巨大蝗群,冷酷地降落大地,掃盡一切所及。根據記載,東非發生過一次蝗災,天空蝗群有30公尺厚,1.6公里寬,飛了9小時才通過。這蝗群在天空所佔的空間約40億立方公尺。如此巨大怎不叫人害怕!
科學家對牠們的群集性遷移非常感興趣。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零散的蝗蟲變成數以億萬計的蝗群呢?能聚集成群的蝗蟲約有7、8種,通常牠們是零散的。獨居的雌蟲腹部中的卵起碼要28天才能成熟。但只要身邊出現成熟的雄蟲,雌蝗蟲就成熟得特別快,腹中的卵只要14天左右就能成熟了。這是由於雄蝗蟲身體分泌的化學物質,刺激了雌蟲的體腺,而產生荷爾蒙加速了牠的成熟。現在只要有個雨水充足的季節,食物豐盛,零散的蝗蟲必然大增,如果緊接著一個乾旱,這些數量原以增多的蝗蟲只能擠在少數的綠地上生活。在這樣擁擠的環境下,雌蟲必定大規模地暴露在雄蟲的刺激下,於是,雌蝗蟲和牠的卵將成熟得很快。另外,外型也有重大改變,體色加深,翅膀上的斑紋更加明顯。在蟲口大爆炸,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開始了牠們的「黑色之旅」,延路大量掠食,又大量繁殖,於是百萬,千萬,億,一直無限擴展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子Someboy Ha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