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高美植物園   蔡丕勝先生
2004年冬

前言

 

高美的由來

 

依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彰化縣志記載,這一地區的海灘深度能使撐船用的竹竿整支淹沒而以台語稱「高密」,而後日本才將其改成「高美」。今日所稱的高美其範圍在臨海路(昔稱臨港大道)以北至大甲溪以南以水稻為主要作物之平原。向下開挖不了多深就能見到卵石可見高美曾經是大甲溪的河床地。現今的高美分為高東、高西(西面高美溼地)、高南、高北(北面大甲溪)和原為高中里的高美里。

 

 

高美的聚落發展

 

清水地區的聚落發展最早可以追述到三千五百年至四千五白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罵頭文化。西元前五世紀左右,居住於此清水隆起海岸平原的泰雅族才被平埔族的拍瀑拉族(Papora)趕入山區,現今屬於清水地區的社口(今西社里)、麻豆崙(今秀水里)、武鹿(今武鹿里)、番仔寮(今高美里)和番仔埔(今高美里)的地名反映出這段史實,而番仔寮和番仔埔屬於現今的高美地區。

 

西元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吞宵社(通宵)動亂,史家認為動亂平定後才有軍隊進駐而清水隆起海岸平原才正式為清廷所統治。西元1701年(康熙四十年)之後才有漢人開始進入開墾,現存紫雲巖後方之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很清楚明確地記述這段歷史(可惜無能前往)。而今屬於三田地區的三座(今國姓里)、水碓(今菁埔里)、菁埔(今菁埔里),均出現在諭示碑之十三庄中,同屬於清水較早開放的幾個地區,但未見高美的現有地名。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部地區發生林爽文事件,此次的動亂使原住於清水陣大甲溪南岸的客家人移至南坑庄葫蘆墩及東勢角,造成清水地區漢人的再移民。現今清水地區的客庄(今海風里)、海豐(今海風里)、三座、水碓及大街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可以反映客家人曾經在此地開墾的歷史。

 

其中三座和水碓位於今之三田地區,所以整個清水的聚落發展是由牛罵頭為核心而後逐漸發展至三田再到現今的高美。這可由當地最大的廟宇——文興宮興建於乾隆末年得到證明。

 

 

高美的民間信仰

 

高美的五個里當中高南里的永奠宮、高北里的開山宮和高西里的文興宮都歷史悠久,而其中的文興宮更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就像一般的台灣延海地區一樣,媽祖、王爺都是當地信奉的神明,更甚者開臺聖王也在此有信眾所膜拜。而文興宮則供奉三府王爺。一般移居來臺後都將神祇供奉在自家的公廳,而後設有乩童為大家解決疑難雜症,如今有的神祇由公廳分出由大眾集資興建廟宇,而一些年代較久遠的廟宇也從新改建得更具規模。

 

另外,每年農曆九月一日觀音娘娘回娘家,五里繞境,九月三日才回到清水觀音廟已成高美人一年的大事。

 

 

高美的生態

 

黑嘴鷗

 

黑嘴鷗為冬候鳥,其以蟹類為主食,由以萬歲大眼蟹為主;其會逆風飛行,在空中幾近停止,一旦看見獵物便直衝而下。全世界的黑嘴鷗數量說法不一,不過不出二千至五千隻,屬於國際紅皮書亟待保護瀕臨絕種的鳥種,而高美卻意外地有數百隻的分佈,可能是黑嘴鷗遷移前的集結點。很難想像一旦高美被破壞,包含黑嘴鷗以外的生物將會是什麼樣的命運,而全世界的努力也將負之一炬。

 

網路資料

 

高美濕地的美麗與哀愁

 

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吳長錕

一、前言

 

199011月,筆者返鄉工作後首次登上闊別已久的高美海堤,呈現眼前的除了家鄉美麗的海岸外,成群的尖尾鴨及赤頸鴨於高美濕地戲水或覓食,更是令人深受感動,從此開啟高美濕地賞鳥觀蟹的風氣。

 

打開清水地區的開發史,歷經漢人租地開墾、建築灌溉圳溝、設校、修築大甲溪河堤,可見先人開天闢地,滄桑的痕跡,日據時期的高美,日人除了設立學校也開闢高美海水浴場,當時昭和巴士早已在清水的高美路上來回馳騁,1967年高美燈塔的建立,增添一處地標景觀,使高美海水浴場的遊客熱潮,達到巔峰。

 

197610月台中港正式完工啟用,海水浴場泥沙日漸淤積,遊客稀少,終告關閉。沉寂了二十幾年高美濕地以豐富的生態資源及種類繁多的候鳥在此棲息,再度吸引人們的重視與關懷。

 

19954月台中港務局,將台中港北淤沙區﹝高美濕地南側﹞規劃成七十八公頃的「台中港第二電力專業區」;199610月,海渡發電廠正式提出「設場計劃書」,並將燃油發電改成燃煤發電,引發高美濕地的生態破壞危機及民間團體、民眾一連串的抗爭活動;199811月,環保署不顧地方民眾許多疑慮尚未解決之際,即輕率讓海渡發電廠有條件通過環評,高美濕地極有可能成為另外一個大肚溪出海口。

 

二、昔日的高美

 

高美昔稱高密,是早期漢人至清水開墾重要的聚落之一,日據時期改稱高美,範圍包括今日的高美、高東、高西、高南及高北等五里,早在漢人未入高美地區屯墾,此地大部份是大甲溪的河床地,至今我們仍可從高美地區農民以石頭為材料就地堆築田埂略窺一二。

 

1745年﹝乾隆10年﹞,楊、蕭、王、趙,四姓入墾大甲溪南岸的高密,開啟漢人開墾高密熱潮,屯墾者在高美地區更形成許多今天尚存的聚落,如趙厝、王厝、許厝、東勢厝、魚寮、溪底等傳統聚落。

 

1895年,日人來台進行殖民統治,1919年﹝大正8年﹞4月創立三田公學校高美分教場,即今之高美國民小學;1932年﹝昭和7年﹞817日由清水街役場經營管理的高美海水浴場正式開場啟用,成為清水重要的名勝據點,許多工廠、商店的老闆招待員工最好的去處,便是高美海水浴場,當時不僅有班次甚多的昭和巴士,在海水浴場的遊憩場還設有簡易保險辦事處。

 

1939年﹝昭和14年﹞925日,新高港﹝即今之台中港﹞舉行起工典禮,當時台灣總督府小林躋造總督親臨主持,建港後因爆發二次大戰而告停擺。196751日,紅白相間八角形的高美燈塔正式啟用,除了指引航行船隻外,為高美增添一處優美的地標景觀,雖然1982年此燈塔停用,但多年來高美燈塔,早已成為清水人心中永遠的地標。197310月,政府推動國內十大建設之一的台中港正式開工,並於197610月完工啟用,同年清水唯一的風景區「高美海水浴場」,因台中港北導沙堤的修築造成泥沙淤積加速,遊客稀少而關閉。而淤積的泥沙長期演替則成為今日地貌複雜、生態資源豐富的高美濕地,加上大肚溪口濕地因過度開發,棲地遭受破壞後,高美濕地已成為中部重要的候鳥棲地之一了,去年國際鳥類聯盟會議,才將高美濕地列為全省52處重要的鳥類棲息地﹝IBA﹞之一。

 

 

 

              三、高美濕地生態之美

 

清水高美濕地位於大甲溪的南岸,面績約300公頃,雖然只有大肚溪口濕地十分之一,但因擁有複雜的地貌,如潮溪區、草澤區、沙地區、碎石區、雲林莞草區及泥灘區等棲地地型,而孕育多樣性且豐富的生物資源,東海大學生物系林惠真老師,19971998年受台中縣政府委託的「高美濕地生物資源調查」計畫報告中,即有完整敘述。

 

在鳥類部份,計有34130種﹝截至8859日﹞,其中不乏瀕臨滅絕的黑面琵鷺及黑嘴鷗等鳥種,珍貴稀有鳥種有唐白鷺、游隼、鴻雁、黑頭翡翠等,還有成群在高美濕地度冬的尖尾鴨及赤頸鴨。每年9月先頭部隊青足鷸、東方環頸等鷸鳥類首先抵達高美濕地,揭開候鳥過境與度冬之序幕,11月起黑嘴鷗、赤頸鴨、尖尾鴨等度冬鳥陸續抵達高美濕地,其中黑嘴鷗是國際紅皮書亟待保護瀕臨絕種的鳥種,全世界估計只剩7500隻,在19996月中華飛羽方偉宏的台灣地區黑嘴鷗紀錄分析報告中,顯示每年平均約有830隻來台度冬,高美濕地近來因大肚溪出海口濕地日益惡劣有增加趨勢,資深鳥類攝影家黃朝洲老師在1996年除夕便記錄到308隻,而19991月亦曾觀察到220隻,可見高美濕地已成黑嘴鷗全台最重要的度冬棲地之一。而赤頸鴨及尖尾鴨之族群約有500隻,原本以高美濕地之泥灘為主要覓食區及遊憩區,1996年後因棲地部份遭當地居民傾倒廢棄物及賞鳥人口日益增加卻缺乏經營管理,雁鴨群改以高美濕地週遭之防風林及大甲溪出海口等水池為主要棲地。

 

每年3月,雲林莞草新芽逐漸長成,高美濕地變得異常的忙碌,黑嘴鷗帶著包公頭的黑臉逐漸北返,灘地則加入更大批準備北返的黃足鷸、黑尾鷸、金班、赤足鷸、反嘴鷸、斑尾鷸,黑面琵鷺偶爾亦會客串演出﹝19994月紀錄為3隻﹞,而海堤內的農田則呈現一幅美麗的春耕圖,農人的鐵牛後總是跟著成群的小白鷺、黃頭鷺追逐補食,大卷尾則忙碌穿梭其間伺機獵食,經常讓遊客驚嘆不已,駐足不忍離去,為春天的高美濕地展現無比的生機,4月起小燕鷗、鳳頭燕鷗等夏候鳥則陸續抵達,開始另一波高美濕地夏季觀鳥熱潮。

 

在濱海植物部份,至少超過300種﹝包括海堤內外之濕地與陸地﹞,林惠真老師在1997年植物相調查中共計27105種﹝調查範圍以海堤外的濕地為主﹞,其中雲林莞草及台灣特有種大安水蓑衣為高美濕地重要的兩項珍寶。雲林莞草在高美濕地擁有全台已知最大的生長面積,且面積有日益擴大的傾向,1996年其面積約3公頃,至1999年其面積已超過5公頃,不僅構成高美濕地特殊的草海景觀,亦扮演了高美濕地最重要的生產者,也是水鳥躲藏、覓食及棲息最佳的場所。發現於1917年﹝大正六年﹞的大安水蓑衣,雖貴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卻始終沒有得到較好的研究及保育,直到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黃朝慶老師研究呼籲後才逐漸引起人們注意,可惜它已變成瀕臨絕種的植物了,而高美地區則僅剩下兩處,1998年元月,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邀請台中縣政府農業局、清水鎮公所農業課、大安鄉公所農業課及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等相關團體共同組成大安水蓑衣研究保育推動小組,每6個月集會一次。除此西部濱海常見的植物在本區經常可見,如黃槿、馬鞍藤、蔓荊、濱刀豆、單花蟛蜞菊、木麻黃、番杏等,而4月在高美燈塔附近草地盛開紅紫色花串的綬草,亦是本區另一種珍貴的植物。

 

在無脊椎動物及魚類部份,根據林惠真老師之研究調查報告得知,蟹類725種、貝類78種、魚類36種,由於高美濕地兼具泥質、沙質灘地,又包含潮溪、草澤、雲林莞草、石礫地等棲地,因而孕育多樣性的底棲生物及魚貝類動物,提供一處民眾賞蟹、觀彈塗魚等底棲生物的場所。

 

四、為何擁抱「自然生態公園」須如此痛苦

 

199510月,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正式成立,對於高美地區投入大量的人力,除了對高美濕地進行長期的生物資源觀察外,每年春季及秋季均會定期舉辦候鳥觀察活動,透過解說人員帶領民眾深入瞭解高美濕地的生態之美,對於高美地區的人文、景觀、宗教及傳統聚落等則進行全方位的田野工作調查,期盼建造一座結合自然生態及人文、宗教、景觀之「自然生態公園」。

 

19979月協會在高美地區進行的社區總體營造,當學校、民眾逐漸肯定及參與之際,一場海渡發電廠設廠說明會,讓保育團體及當地民眾警覺到事態嚴重,高美濕地的危機已經迫在眉梢。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提出十二項質疑,強調海渡發電廠選定高美濕地附近設廠,無異是戕害大自然的一種罪行,並且在19971228日舉行一場為「清水高美自然生態公園」催生研討會,促請台中縣政府及清水鎮公所等相關單位協助完成民眾此一夢想。1998年元月3日,反海渡設電廠行動聯盟於高美地區正式成立,開始邀請民眾參與簽名連署及一連串的說明會,於是展開居民、業者及政府的對話與抗爭。

 

環保署經過六次的環評初審會及四次環評委員會議,終於不顧民意代表、地方民眾及保育團體,對空氣污染及生態保育尚有許多疑慮之際,即草率同意海渡公司有條件進行開發。其中199885日的環評審查委員會第五十次會議,會中第三案進行〝海渡火力發電廠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會中依然引起各方爭議,馬以工教授要求表決,經主席蔡勳雄署長裁示表決並決定無記名投票表決,投票結果在十三名出席委員中,反對開發七票,

 

贊成五票,廢票一票,否決此一開發案,但表決後環保署卻解釋說:表決的結果是海渡電廠開發案先退回專案小組初審,讓海渡電廠開發案有敗部復活的機會。引發更多的爭議,保育團體及民眾對於環保署之環評信心已徹底瓦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子Someboy Haw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